社会事务组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,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,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。近年来,我区坚持生态立区战略,在建设区域生态文明、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成绩斐然。新时期如何用制度建设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,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?我们在认真深入分析区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约因素的同时,初步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区域生态文明制度的基本路径。当前,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,应以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,因地制宜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,并使之走上制度化、法制化的轨道。
一是高端定位,宏观布局,设立明确的规划和保障制度。以国内外先进城区为标杆,在制定我区生态文明建设长期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时,结合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,制定《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》,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、任务、考核指标等作一些调整和量化。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作用,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。同时,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项资金,重点支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、节能减排、污染防治、生态保护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。
二是立足生态,促进转型,构建科学的生态产业制度。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产业发展制度,严格产业准入。一方面,构筑区域生态产业发展新优势。通过政策驱动鼓励生态产业做大做强,继续推进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,统筹和助推高端商务商贸业、服务型制造业和以生物医药、文化创意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,提高生态经济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。另一方面,建立严格的项目环境准入制度,明确全区禁止和限制建设的产业门类、空间区域,进一步划定全区生态红线区域,重点制定梅山等高耗能、高污染片区的项目准入规定,促进生态产业布局优化和传统产业的发展转型。
三是以人为本,彰显特色,构建优良的人居环境制度。一要在新城建设中凸显“生态元素”。以“两桥”改造为重点,围绕“雨花中心、产城一体、一流社区”的功能定位,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尽可能保护、利用好原有生态环境,使之成为生态新城区建设的“样板”。二要稳步实施《生态雨花建设规划纲要》。进一步优化绿地系统,精心打造“一河两台三湖四山”,充分彰显雨花自然生态优势,力争使林木覆盖率达到30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.7%,将新城区打造成南京的“绿色名片”。三要为优良人居提供刚性保障。大力积极推进碧水蓝天工程,加强区内南河沿线和秦淮新河的水资源综合治理;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,依法严肃查处违法排污企业;进一步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,推进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。
四是加强监督,严格问责,建立严格的评价和考核制度。根据《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(2013-2020)》指标体系,出台加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考核制度。一方面,建立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机制。重点考核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、完善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机制、建立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机制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情况,以及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、资源保障情况等。另一方面,建立严格的绿色GDP考核制度。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,建立健全 “项目决策”、“项目引进”、“项目审批”及“生态红线保护”等环境准入制度考核机制,并将该机制执行情况纳入干部实绩考核范畴。
五是更新观念,加强引导,构建积极的宣传和教育制度。一方面,强化公众生态文化教育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动员参与机制,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,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;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,广泛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,使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。另一方面,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。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较好的企业进行表彰,对那些积极参与、勇于承担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公民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。特别是,要充分依托软件谷的信息技术优势,鼓励软件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方式上进行技术创新,吸引全体公众参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。